一、一问一答塑认知
7月4日,实践团在三友湖村委会潘主任的带领下,在南京市三友湖村的一处凉亭内,与老党员童金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童金生是三友湖村的前任村主任,为村内议事协商框架的搭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童老指出,三友湖村最初成立村民理事会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农村事务由个人专断而引发矛盾。如今的理事会由村民选举产生,小队5人、大队7人,类似80年代生产队的队委班子,充分体现出“有事协商、个人说了不算”的精神,其核心是通过新老结合、公平公正的流程,让群众信任并接受决策,实现 “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减少向村委会或政府反映的矛盾。在运作机制层面,每个村民小组均成立独立理事会,仅负责本组事务,如同各班班长各司其职,避免跨组干预;小事由理事会成员碰头协商,大事由群众研讨会共同决定;遇矛盾时,利用理事会成员的威信对村民们做思想工作,以 “良心协调” 化解纠纷。
通过童老的讲述,实践团认为三友湖村的村民理事会运作整体有效,已成为村内矛盾调解、政策落地的核心力量,但仍存在不足:议事协商的人员以老同志为主,年轻人参与度较低,虽正逐步培养留村年轻人加入,但短期内仍依赖老一辈经验;部分村民因对政策理解偏差,在拆迁等事务中固执己见,最终被遗留,反映出政策沟通仍需加强。
二、一课一讲明价值
团队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尽管有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使用议事协商,或从中获利,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出于自发、未经计划的。为充分调动村民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议事由自发转向自觉,7月14日,实践团成员面向三友湖村村民开展议事协商微课讲授,围绕“议事协商到底是个啥”、“小议事如何改变大生活”两个主题,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介绍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议事协商。
实践团的微课收获了三友湖村村委会和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二次回访的满意率高达百分之98.7,真正使议事协商的精神深入人心。
乡村治理的活力,正源于这样一次次双向奔赴的理解与共创;而青春力量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将书本中抽象的“治理理论”,转化为泥土里可感可触的“实践答案”,让议事协商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乡村治理的新容颜。
薛晓奕
图片:“议出活力”乡村振兴促进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