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南京市六合区三友湖村迎来了一支特殊的考察团队——“议出活力”乡村振兴促进团。此次实践,团队深入乡村肌理,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深耕民生关怀细节,用青春视角解码乡村治理的“三友湖模式”。
一、梨香里的产业密码:从田间到镜头的助农路
双硕果家庭农场的果园里,“苏翠一号”挂满枝头,青绿色的果皮在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实践团成员们在冷藏库旁,听农场主讲起果园的“成长史”:“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后来我们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研制新种,选种‘苏翠一号’,靠着早熟、味甜、无渣的优势,每年7月中旬一上市就被抢空,而且我们秉持着年年创新的理念,一年要比一年好。”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双硕果家庭农场,实践团的成员们架起相机,将所拍摄的视频投放到自媒体平台推广宣传,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品尝到南京市六合区三友湖村双硕果家庭农场优质的“苏翠一号”。
二、高温下的守护网:民生服务里的治理温度
午后38℃的高温下,实践团在潘主任的带领下走访独居老人。在高龄的芦老太家,实践团成员刚进门就被在给老人扇风的护工阿姨吸引住了,在叮嘱好芦老太保重自己后,潘主任带领实践团拜访邻居张婶,细细嘱托:“护工每天固定时段来照顾,其余时间就麻烦您多留意着点,要是发现老太有啥不舒服,千万别耽搁,立刻拨打120。”张婶连连点头:“放心,我每天都过去瞅瞅,错不了。”
走访中,护工周大姐正忙着照料李大爷家瘫痪50年的女儿。擦身、翻身、整理床铺,她的动作娴熟又轻柔,即便额角渗着汗珠,也始终耐心细致。“这孩子不容易,我差不多每天中午来,帮着打扫收拾,再给她擦擦身、换身干净衣裳。” 周大姐一边麻利地叠着床单,一边和实践团成员聊起这份工作,“这是政府给咱村特殊家庭办的好事,我们这些护工都是本地村民,先培训再上岗,干着也踏实。
三、泥土里的青春感悟:乡村治理的深层密码
一天的实践像一块多棱镜,折射出乡村治理的深层逻辑,议事协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苏翠一号”的种植决策里,躲在护工服务的细节调整中,写在邻里守望的默契里。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书本上宏大的口号,更是农场主谈及“苏翠一号”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更是每一颗果实中承载着的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思羽 薛晓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