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但今年跟往年不同的是,除了流感以外,还会叠加出现另外一种或几种呼吸道疾病。总体来说,支原体感染较为流行,尤其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今年呼吸道疾病从10月中下旬就出现了感染高峰,截止目前流行性感冒等仍处于高位流行态势。”咸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综合门诊王丹东博士说。针对这种情况,王博士也进行了科学详备的分析并给大众提供具体的应对办法。
叠加出现 或跟日常习惯有关
针对今年叠加出现呼吸道疾病较为多见的情况,王博士认为,“首先,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所下降;第二,今年冬天大部分人出行选择不戴口罩,疏于防范,使自己暴露在大气中,各种病毒和细菌容易侵入;第三,天气骤冷,温差较大,病毒的攻击性较强;第四,个人工作生活压力过大,饮食不均衡,加之经常在人员集中的场合聚集等,这就给了疾病可乘之机,感染率、发病率增高。”
对症区分 辨证治疗很重要
王丹东博士表示,“不同的病症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普通感冒,如果只是呼吸道感染,会出现轻微发热以及头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腹泻或咽喉疼痛等症状,但传染性不强。”他还补充道:“目前来说,普通感冒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但吃一些感冒药可以稍微缓解。而病毒性感冒,如流感,是在普通感冒症状的基础之上加剧症状,以发热、乏力和干咳为主,而且发病速度比较快,直接侵入到呼吸系统,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一系列严重的病变。其传染性很强,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支原体感染,主要是反复高热、头痛和咽喉部疼痛,以咽喉疼痛或者干咳、咽痒为主,属于感染性疾病,只要感染,也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由里及表 中医遵循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之一,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应用了“异病同治”理论,也就是说,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倡导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流行性感冒或病毒性感冒是感受到了四时不正之气(当年的异常气候)所导致的,尤其是冬天感受伤寒邪气,在治疗上也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那么对于不同的病症就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王丹东博士说。
他进一步解释道,“对于老百姓常说的连花清瘟,它是由《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和温病条辨的‘银翘散’为主,还有《温疫论》中的‘大黄’,还加入了增强抵抗力的‘红景天’,具有清瘟解毒和宣肺泄热等作用,所以,它在治疗目前的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中有较显著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疾病历史悠久,药方丰富,手段多样,针对不同群体,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儿童,可以采用药物疗法,比如艾灸、拔罐、小儿推拿等都很有效;对于中老年人,中医讲“年四十阴气自半”,所以常在治疗的同时加一些益气固表的药。但无论是儿童抑或中老年人,从中医“异病同治”的角度来讲,在治疗过程中都适合加入一些中成药(如连花清瘟)来辅助治疗。“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王博士借此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探索完善,将中医学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有言:“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王丹东博士引用此种观点给大众提出一些预防疾病的建议,他指出,“首先要做好防护,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出行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换衣物,注意个人卫生;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后,当身边呼吸道流行疾病发生的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去人群聚集地的次数,出行坚持佩戴口罩等。”
针对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王丹东博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我们中医上讲,‘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这与饮食在胃中停留和传递时间长短有关,一般素食在胃中停留4个小时就传递到小肠,肉食大约需要6个小时,而且(这种理论)符合人体昼夜生理活动变化,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他还补充道:“饮食不偏食,大家日常可以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参照,保证适度的饮食,也是提高个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王丹东博士提醒公众在出现发热、鼻塞、咽痛等症状可以尽早使用一些中成药及简单中草药,如连花清瘟,金银花,板蓝根等。如反复出现全身性的高热、酸痛、乏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