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夏季哪些食源性疾病容易发生?
夏季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原因,往往是由于食品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在适宜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下,微生物急剧、大量繁殖,比如食品在食用前不经加热和加热不彻底,或者熟食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并在较高室温下存放,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食品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导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引起的急性感染,常见的细菌有沙门菌、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另一方面是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释放出毒素,被人体的肠道吸收后引起中毒,常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肉毒杆菌。高温处理这类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可杀死细菌,但不能消除毒素,人们食用后仍会中毒。沙门氏菌常见于肉类、蛋类,蜡样芽胞杆菌常见于剩米饭中,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海鲜。 除了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还有化学性的、有毒动植物性的、真菌及毒素性的、病毒性的和寄生虫性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性食源性疾病常年发生,常见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和有机磷农药。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有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鲜黄花菜的秋水仙碱中毒,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中毒等。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河豚鱼的河豚毒素,真菌及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毒蘑菇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病毒性的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诺如病毒引起的。寄生虫类食源性疾病常见于寄生于螺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猪、牛等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毒蘑菇怎么辨识?
(资料图片)
毒蘑菇辨别起来比较困难,许多有毒蘑菇和无毒的蘑菇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能够快速可靠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专业的仪器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要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行在山上或者路边采摘或者小摊小贩处购买不熟悉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关于毒蘑菇的识别,有很多误区和谣言。最大的谣言就是说“鲜艳的蘑菇有毒的,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有毒。” 其实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正确。因为野生蘑菇中很多颜色很鲜艳的蘑菇却是美味的可食用菌,比如牛肝菌、鸡油菌等,而有些剧毒蘑菇,反而颜色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像鹅膏属中的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但是这些颜色普通的剧毒蘑菇种类恰恰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最重要的就是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图源:网络
吃不完的食物
放在冰箱里会不会出现细菌?
由于冰箱是一个封闭环境,放置其中的食物一旦腐败,细菌便会大量滋生。还有一些细菌并不“害怕”冰箱的寒冷,一般情况下,家用冰箱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至8℃,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细菌生长缓慢,但有些细菌却喜欢冷的环境,比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它们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能迅速生长繁殖。冷藏会滋生细菌,冷冻也同样不是“高枕无忧”的储藏手段,因为冷冻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有些细菌只是进入休眠状态,一旦解冻,这些细菌便又会恢复活力。 所以,我们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时间不要过长,一些放置较久的食物要及时清理,以免腐败变质。怎么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品。购买肉、海鲜等食物时,应注意新鲜度、有无检疫部门的检疫章。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畜禽肉和随意食用病死动物和禽类,更不要购买变质的食品。食物一旦有色泽、味道、黏度等感官性状变化,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二、控制细菌繁殖。在夏天必须要注意将需要储存的食物的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是5℃以下。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购买后尽快放入冰箱保存,避免在室温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腐败变质。 三、及时加工食品。泡发银耳、木耳应即泡即用,泡发用水要干净,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不过夜泡发。不食用浸泡过久的黑木耳或银耳,保持食物材料新鲜。 四、缩短存放时间。把食品买回家后要及时放进冰箱冷冻、冷藏。贮存食物要生熟分开,预防交叉污染。烹调好的食品,应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最好现做现吃。特别是熟肉制品在无冷藏的条件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瓶装、罐装、利乐纸盒、真空包装等包装食品,即开即用,开启后应及时冷藏且不宜久存。 五、不吃隔顿的凉拌菜和剩饭剩菜。若真的要吃,食用前应进行彻底加热处理,煮熟煮透。外购食品或隔夜熟食更要煮透后再食用。 六、对于火腿、熟肉以及罐头等食品,罐头的两端若有膨胀现象,或色、香、味改变的食品,应禁止食用,即使煮沸也不宜食用。一旦发生食物中毒
该如何自救?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症状严重没办法自行就医的可以向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及病人呕吐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来源:河南疾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