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除署名外)
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湾区优势,探索新的设计教育模式?如何通过跨学科共创、校企联动、校地合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在建院两周年之际给出了它的答案。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成果展“未来驿站”正式开展,展览通过22项教学成果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学院在探索设计教育新模式上的思考与实践。
(资料图)
跨学科共创促学科发展
本次展览跨界融合包括经济学、文学、工学、心理学、教育学在内的现有学科门类,与国内外不同高校和社会团体合作共创,通过不同阶段的调研、讨论、分析、设计、创作,产出面向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系列跨学科合作成果。
其中,“跨媒介合作创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项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开展合作创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将为音乐创作人和舞蹈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合作创作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介绍,项目是一次全新的跨学科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跨学科的底层逻辑。据悉,项目合作伙伴来自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机媒体艺术学域,高鹏表示:“跨学科共创更有助于开拓创新型教育合作伙伴,促进北师大设计学科发展、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INSIGHTS/视界”项目基于响应式超快纳米光子生物检测芯片的开发,围绕“艺术与科技”跨学科融合开展科学产品设计,如用于核酸提取的指尖芯片、仿生检测芯片设计等。高鹏院长表示,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着非常高的开放度和包容度。艺术与科技不可分割,它们的结合将为交叉学科带来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
PBL模式教学解决真实问题
在过去一年里,未来设计学院面向院内硕士研究生发布逾10项PBL(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设计项目,包括箭牌家居集团新品牌战略咨询项目、美克美家温莎椅跨界设计项目、2025年未来家居趋势报告研究等。经过长达数月的学术导师+企业导师辅导教学,学院师生陆续产出成果,面向社会正式发布、落地。高鹏表示,设计与产业密不可分,学院通过PBL实践项目,遵循 “企业出题+真题真做+双向指导”的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企业项目中,与企业一同解决真实问题,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扣社会需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伍崚铮告诉记者,学院的PBL教学模式为他们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更充分地考虑客户、市场、产业的需求,有助于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设计为未来美好生活”,是未来设计学院的使命愿景,更是未来设计学院办学两年来一系列设计教育探索的阶段性总结。高鹏表示:“我们所探索的设计教育,是面向学生毕业后四年,七年之后的社会和生活,他们从入学那一天起就需要思考:未来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那时需要什么样的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这就是未来设计学院全体师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磊校对 | 潘丽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