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潇帅绘
【资料图】
“明明是按照常规保障基数准备的,为什么还没到目的地就没油了” “皮带怎么使用不到2天就出现问题”……近日,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组织开展极限拉动演练。复盘会上,一个个问题接连抛出,一场关于“保障基数”的讨论辨析就此展开。
时间回到几天前。山高路险,艳阳高照,满载物资的车队一路疾驰。突然,驾驶员蒋岱霖通过保密对讲机报告紧急情况:“我车油料即将耗尽,需要紧急送油!” 而此时距离预定的下一个休息点还有一段路程。
“油料不够?怎么可能?”听到报告,车队指挥员感到十分诧异。此次任务演练展开前,后勤保障组根据装备说明书中的空载油耗标准计算了携带的油料基数,各连队也根据平时训练的实际油耗进行了适当调整。如此精确计算,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值?
驾驶运加油车到达现场,技术骨干池朝辉很快从空调压缩机的“轰轰”声响中听出了端倪——室外温度达36℃,长距离机动途中,空调压缩机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导致耗油量大大增加。
无独有偶,突发情况不止这一处。
演练进入第二阶段后,部队需到某地域组织铁路装载。装载前一天,前进指挥所突然接到紧急报告:某新型运输装备铁路捆绑加固方案与实际情况有偏差,无法按照原计划执行。
原来,此次演练,是该新型运输装备第一次进行铁路输送。运投席事先征询了铁路货场的意见,并结合以往装载经验制订捆绑加固方案。尽管如此,实际操作中,他们却发现,该装载地域铁路备品库提供的紧固器最长为8米,根本不匹配。因为时间紧急,该团最终只能将两根紧固器进行连接,满足任务所需。
“油料保障基数不能仅仅考虑公里数,必须综合考虑任务载重和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不能一成不变”“器材保障基数要根据每型车辆技术参数、装载地域条件、任务要求等因素设定,不能光凭过往经验”……复盘会上,大家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反思。
“油管更换6根、气管更换5根,风扇皮带更换8条、空调皮带更换6条……其中部分器材是出发前新更换的。”装备保障组负责人雷安提出的一组数据,让复盘气氛更加热烈。考虑到此次演练强度较高,所以任务展开前,装备保障组就分析了历年来执行运输保障任务装备器材损耗规律,增加了10%的油管、气管等器材的储备。尽管如此,高强度的长距离机动和高温高湿环境,还是让器材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来之能战是因有备而战,不能简单靠理论数据、以往经验、固化标准确定保障量值,必须以实战需求作为标准,因时因地因势设定保障基数。”该团领导介绍,保障基数是根据部队携行能力、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一般的消耗规律统一设定的基本标准,对于演训、作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然而,透过此次演练可以看出,在实战背景下,一些部队对油料、弹药、器材等配备以及储备、消耗、供应数量的计算,还存在保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应变不力的现象。
为此,该团瞄准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制订完善措施,结合历次演训任务收集整理不同方向、不同地域下的运输保障数据,从单人单装真实消耗指标到分队运输保障极限数值,再到不同战场环境下的保障基数,逐一拉单列表,逐个精确核实验证,不断提升保障打赢能力本领。(孙兴维 通讯员 黄北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